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无线电台注册登记费和频率占用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时间:2024-06-03 14:28:0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1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无线电台注册登记费和频率占用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计委


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无线电台注册登记费和频率占用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7年4月8日,国家计委

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局(委员会)、财政厅(局):
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原国家物价局、财政部联合制定发布了《无线电管理收费暂行规定》,对加强无线电管理,合理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和无线电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现行规定有的明显不合理,收费标准有的畸高畸低,计算过于繁琐,不便操作,亟需作出调整。为此,经商有关部门同意,现就调整无线电台注册登记费和频率占用费标准及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无线电台(站)使用注册登记费标准。注册登记费由每证10元调整为15元。其中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从中提取5元,用于统一印制无线电台执照以及运输费用等开支。注册登记费由设置使用无线电台者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时交纳。无线电台注册登记手续按照国家规定的管理权限分别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无线电管理机构或其授权委托的部门办理。
二、重新核定无线电频率占用费标准。具体为:
(一)蜂窝式移动公众通信网年收费标准:全国网基站每网每兆赫100万元,跨省区域网每网每兆赫50万元;手机每台50元,由经营单位向用户统一代收缴。
(二)集群无线调度系统年收费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为每频点5万元,在全省范围使用的为每频点1万元,在地市范围使用的为每频点2000元。
(三)无线寻呼系统年收费标准:在全国范围使用的为每频点300万元,在全省范围使用的为每频点30万元,在地市范围使用的为每频点6万元。
(四)无绳电话系统年收费标准为每基站150元。
(五)电视台年收费标准:中央台为每套节目10万元,省级台为每套节目5万元,地级台为每套节目1万元,县级台为每套节目5000元;广播电台年收费标准:中央台为每套节目1万元,省级台为每套节目5000元,地级台为每套节目500元,县级台为每套节目100元。
电视台、广播电台的频率占用费由电视台、广播电台统一缴纳。
(六)船舶电台(制式电台)年收费标准:1600总吨以上的船舶为每艘2000元,1600总吨以下的船舶为每艘1000元,功率大于或等于20马力的渔船为每艘100元,小于20马力的渔船免收频率占用费。
(七)航空器电台(制式电台)年收费标准:27吨以上的固定飞机为每架3000元,5.7吨至27吨(含27吨)为每架2000元,5.7吨(含5.7吨)以下为每架500元。旋翼式飞机为每架500元。以上重量均为最大起飞重量。
(八)上述7项以外的1000MHz以下无线电台的年收费标准:固定电台(含陆地电台)为每频点1000元,移动电台(含无中心电台)为每台100元。
(九)微波站年收费标准:工作频率10GHz 以下的为每站每兆赫40元,工作频率10GHz 以上的为每站每兆赫20元。
(十)地球站年收费标准为每站每兆赫250元,用户需提供带宽。
(十一)空间电台(卫星)年收费标准为每兆赫500元。
上述频率占用费按附件表中规定分别由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或其委托的单位收取。微波站、地球站、空间站(卫星)只接收不发射的,不缴纳频率占用费。
三、对党政领导机关设置的专用公务电台,国防用于军事、战备的专用电台,公安、武警、国家安全、检察、法院、劳教、渔政部门设置的专用公务电台,防火、防汛、防震、防台风、航空营救等抢险救灾专用电台和水上遇险值班、安全信息发播及安全导航电台,广播电视部门设置的实验台及对外广播电台、电视台,业余无线电台和农民集资办的电视差转台免收频率占用费。但上述免收频率占用费的电台用于从事经营活动的,要按本文规定的收费标准缴纳足额频率占用费。
四、各级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在收取上述各项费用时,要到指定的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并按隶属关系使用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票据。
五、本通知自1997年5月1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通知不符的,一律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无线电台(站)频率占用费年度收费标准表。

附件:无线电台(站)频率占用费年度收费标准表
----------------------------------------------------------------------------
|序 号| 台(网)种类 | 收 费 标 准 |
|------|--------------------------|------------------------------------|
| | | |100万元/每网每兆赫(全国网) |
| | | 基站 | |
| 1 |蜂窝公众通信| |50万元/每网每兆赫(跨省区域网) |
| | |------------|------------------------------------|
| | | 手机 |50元/每台 |
|------|--------------------------|------------------------------------|
| | |5万元/每频点(全国范围使用) |
| | |------------------------------------|
| 2 | 集群无线调度系统 |1万元/每频点(全省范围使用) |
| | | |
| | |2000元/每频点(地、市范围使用)|
|------|--------------------------|------------------------------------|
| | |300万元/每频点(全国范围使用) |
| | |------------------------------------|
| 3 | 无线寻呼系统 |30万元/每频点(全省范围使用) |
| | | |
| | |6万元/每频点(地、市范围使用) |
|------|--------------------------|------------------------------------|
| 4 |无绳电话系统 |150元/每基站 |
|------|--------------------------|------------------------------------|
| 5 |电视台 |10万元/每套节目(中央台) |
| | |5万元/每套节目(省级台) |
| | |1万元/每套节目(地级台) |
| | |5000元/每套节目(县级台) |
| |--------------------------|------------------------------------|
| |广播电台 |1万元/每套节目(中央台) |
| | |5000元/每套节目(省级台) |
| | |500元/每套节目(地级台) |
| | |100元/每套节目(县级台) |
|------|--------------------------|------------------------------------|
| 6 |船舶电台(制式电台) | |
| | 1600总吨位以上的船舶|2000元/每艘 |
| | 1600总吨位以下的船舶|1000元/每艘 |
| | 功率≥20马力的渔船 |100元/每艘 |
----------------------------------------------------------------------------
|------------------------
| 备 注 |
|----------------------|
|由国家无委统一收取 |
| |
| |
|----------------------|
| * |
|----------------------|
|由国家无委统一收取 |
|----------------------|
|由省级无委收取 |
| |
| |
|----------------------|
|由国家无委统一收取 |
|----------------------|
|由省级无委收取 |
| |
| |
|----------------------|
|由省级无委收取 |
|----------------------|
|中央级电台、电视台由国|
|家无委统一收取。其它由|
|省级无委收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序 号| 台(网)种类 | 收 费 标 准 |
|------|--------------------------|------------------------------------|
| 7 |航空器电台(制式电台) | |
| |1.固定翼飞机 | |
| | 27吨以上 |3000元/每架 |
| | 5.7吨至27吨(含)|2000元/每架 |
| | 5.7吨(含)以下 |1000元/每架 |
| |2.旋翼飞机 | 500元/每架 |
|------|--------------------------|------------------------------------|
| 8 |除以上栏目外1000MHz | |
| |以下的无线电台 | |
| | 固定电台(含陆地电台) |1000元/每频点 |
| | 移动电台(含无中心电台)| 100元/每台 |
|------|--------------------------|------------------------------------|
| 9 |微波站 | |
| | 工作频率10GHz 以下 |40元/每站每兆赫(发射) |
| | 工作频率10GHz 以上 |20元/每站每兆赫(发射) |
| | 有线电视传输(MMDS)|600元/每站每兆赫(发射) |
|------|--------------------------|------------------------------------|
|10 |地球站 |250元/每站每兆赫(发射) |
|------|--------------------------|------------------------------------|
|11 |空间电台 |500元/每兆赫(发射) |
----------------------------------------------------------------------------
|------------------------
| 备 注 |
|----------------------|
| |
| |
| |
|由国家无委统一收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国家无委统一收取 |
|------------------------
备注栏中标有“*”的项目,按无线电频率管理权限,由国家和省、自治
区、直辖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分别收取。


邯郸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

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


邯郸市人民政府令



第142 号



《邯郸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1月11日邯郸市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邯郸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防止餐厨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维护城市市容环境整洁,保障人体健康,促进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合理利用,根据《邯郸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餐厨废弃物,是指除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餐饮服务、集体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厨余废弃物和废弃食用油脂。

前款所称的厨余废弃物,是指食物残余和食品加工废料;前款所称的废弃食用油脂,是指不可再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和各类油水混合物。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餐厨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第四条 餐厨废弃物的治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

第五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县(市、区)的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国土资源、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财政、商务、价格、农牧、公安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餐厨废弃物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支持餐厨废弃物处置设施项目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通过净菜上市、改进食品加工工艺、节约用餐等方式,减少餐厨废弃物的产生;通过经济、技术等手段,促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行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置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第七条 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置费用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中列支,不足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适当补贴,并且组织制定统筹解决措施。

第八条 市、县两级规划、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等部门编制的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应当包含餐厨废弃物治理的内容,统筹安排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设施的布局、用地和规模。

第九条 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

餐厨废弃物处置设施用地应当作为环境卫生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

第十条 餐厨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或者核准。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或者核准项目时,应当征求同级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跨行政区域范围服务的餐厨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由市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或者核准。市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核准项目时,应当征求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 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置设施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

第十二条 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置设施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向当地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并报送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同时告知当地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三条 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 分类存放餐厨废弃物;

  (二)设置符合标准的餐厨废弃物收集容器,保持收集容器完好、密闭、整洁和正常使用;

  (三)产生废弃食用油脂的,安装油水分离器或隔油池等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四)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台账,每月末向所在地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月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后于次月上旬报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五)不得随意倾倒、堆放餐厨废弃物,不得将餐厨废弃物投放或者排入生活废弃物收集设施、污水排水管道、雨水管道等市政公共设施及农田、河道、渠道、湖泊、水库等场所;

  (六)不得出售、倒运餐厨废弃物;

(七)与餐厨废弃物收集和运输企业签订书面协议,在餐厨废弃物产生后24小时内交给与其签订协议的餐厨废弃物收集和运输企业,不得交给其他企业或者个人收集和运输。

第十四条 从事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的企业应当经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许可证书。

第十五条 市、县两级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原则上通过招标等公平竞争方式确定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企业,并与其签订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协议。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协议应当明确约定经营期限、服务标准、违约责任等内容。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活动。

第十六条 从事餐厨废弃物收集和运输的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环境卫生作业标准和规范,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收集和运输餐厨废弃物。每天到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清运餐厨废弃物不得少于一次;

  (二)将收集的餐厨废弃物运到餐厨废弃物处置场所;

  (三)用于收集、运输餐厨废弃物的车辆,应当为全密闭自动卸载车辆,确保密封、完好和整洁;

  (四)餐厨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实行联单制度;

  (五)建立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台账制度。

第十七条 从事餐厨废弃物处置的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处置餐厨废弃物;

  (二)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符合环保标准,防止二次污染;

  (三)使用微生物菌剂处理方法处置餐厨废弃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四)生产的产品应当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五)按照要求配备餐厨废弃物处置设施、设备,并保证其运行良好;

  (六)在餐厨废弃物处置场(厂)设置餐厨废弃物贮存设施,并符合环境标准;

  (七)按照要求进行环境影响监测,对餐厨废弃物处置设施的性能和环保指标进行检测、评价,并向当地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检测、评价结果;

  (八)餐厨废弃物处置与产生、收集、运输实行联单制度;

(九)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制度;

(十)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接收餐厨废弃物。

第十八条 禁止向食品类生产者出售餐厨废弃物或者将餐厨废弃物再利用加工食品类产品。

禁止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置的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

第十九条 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会同财政、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等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支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扶持相关企业发展,提高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促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产业发展。

农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环节投入品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违法行为。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环节监督管理,依法查处使用利用餐厨废弃物加工的油脂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

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监督管理,应当加强对流通环节经营食用油的监督,依法查处经营利用餐厨废弃物加工食用油等食品的行为。

食品药品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餐饮服务环节监督管理,监督餐饮服务单位建立并执行食品原料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依法查处非法购买、使用以餐厨废弃物加工的食用油的行为。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处置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环保竣工“三同时”验收工作,依法监督管理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及排污情况;负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超标排放油脂废水等环境违法行为。

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餐饮业行业管理,引导餐饮企业建立健全餐厨废弃物各项管理制度,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将餐厨废弃物交给收集和运输企业。

公安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利用餐厨废弃物生产、加工食用油,以及明知是利用餐厨废弃物生产、加工的油脂而作为食用油销售的行为。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

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对餐厨废弃物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制度,接受公众对餐厨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违法活动投诉和举报,并为投诉人或者举报人保密。受理投诉或者举报后,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到现场检查处理,并在受理投诉或者举报后1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或者举报人。

第二十一条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查阅、复制有关文件和资料,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和进入现场开展检查。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监督检查并提供工作方便。

  第二十二条 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协议到期,需要继续从事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活动的,应当在有效期满30日前向当地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延续手续。准予延续的,当地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企业重新订立经营协议。

第二十三条 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企业不得擅自停业或者歇业。确需停业或者歇业的,应当提前6个月提出申请,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45日内作出答复,在解除协议前,企业必须保证正常服务。

第二十四条 市、县两级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置应急预案,建立餐厨废弃物应急处理系统,确保紧急或者特殊情况下餐厨废弃物的正常收集、运输和处置。

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企业应当制定餐厨废弃物污染突发事件防范应急方案,并报当地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市、县两级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违法行为举报,未依法查处的,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批准,擅自从事餐厨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置活动的,按照《河北省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由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查处和收缴非法运输工具、设施设备。

第二十七条 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两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按照《河北省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的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农牧、商务等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相关证照。

第二十八条 对使用废弃食用油脂的餐饮单位以及向食品类生产者出售餐厨废弃物或者将餐厨废弃物再利用加工食品类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河北省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的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管、质监、工商等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相关证照。

第二十九条 从事餐厨废弃物收集和运输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从事餐厨废弃物经营性处置服务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按照《河北省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城市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解除与其签订的相关协议,并在三年内不再与其签订相关协议,工商、环境保护等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吊销相关证照。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受到处罚的其他行为,由发展改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国土资源、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财政、商务、价格、农牧、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餐厨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企业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甘肃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的决定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甘肃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4年6月4日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甘肃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六条第一款、第二款修改为“兴建临河、跨河、过河等与通航有关的设施,应符合航道技术等级标准和防洪标准,并事先征得河道主管机关和交通主管部门的同意。进行航道整治,应当事先征求交通主管部门的意见。”

二、第八条修改为“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省重要港口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征求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意见后批准,公布实施。其他港口的总体规划由港口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三、第九条第一款、第二款修改为“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港口设施,使用港口岸线的,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四、第十条修改为“港口建设应当符合港口总体规划。按照法律和法规规定须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港口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五、删去第十一条。

六、第十三条修改为“水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服务、港口经营者,应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提供安全、优质、文明的服务,按期进行船舶年度审验,使用国家和省规定的水路运输票据和单证。”

七、删去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甘肃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附:甘肃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2004年修正本)

(1998年9月28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4年6月4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甘肃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水路交通管理,保障水路交通安全、畅通,促进水路交通运输生产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路交通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路交通管理工作。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设置的水路交通管理机构(水运管理、航道管理、港航监督、船舶检验)依其职责负责实施本条例。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水路交通管理工作。

第四条 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内河通航标准、防洪标准和航运发展需要,编制全省航道发展规划和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四级以下航道技术等级。

第五条 水路交通管理机构应加强对航道及其设施的管理和养护,过船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加强维护工作,保持航道和航道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船舶安全、便捷地通过。

水路交通管理机构应及时发布航道变迁、航标位移、航道尺度和水情以及航道施工作业的航道通告。

水路交通管理机构为保障航道畅通进行的航道施工作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阻挠或收取费用。

第六条 兴建临河、跨河、过河等与通航有关的设施,应符合航道技术等级标准和防洪标准,并事先征得河道主管机关和交通主管部门的同意。进行航道整治,应当事先征求交通主管部门的意见。

在黄河、洮河、白龙江等通航的河段上修建永久性拦河闸坝时,建设单位应当同步修建过船设施。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航道以及航道设施,不得向航道倾倒砂石、泥土和废弃物。

在航道范围内挖取砂石泥土、开采砂金、堆放材料,必须经县级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河道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开采,不得恶化通航条件。在城市规划区内航道上的上述活动,必须征得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八条 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省重要港口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征求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意见后批准,公布实施。其他港口的总体规划由港口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九条 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港口设施,使用港口岸线的,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港口、航道及有关设施的建设用地,必须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十条 港口建设应当符合港口总体规划。按照法律和法规规定须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港口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一条 水路旅客运输和旅游运输经营者,应按水路交通管理机构批准的航线、停靠站点及班次从事营运,不得自行取消、转让或随意减少。需要取消或变更的,须经原批准机构批准,并在沿线各客运站点发布公告一个月后,方可取消或变更,因不可抗力需临时变更的除外。

第十二条 水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服务、港口经营者,应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提供安全、优质、文明的服务,按期进行船舶年度审验,使用国家和省规定的水路运输票据和单证。

第十三条 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下达的军事、抢险救灾物资的运输任务,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指令辖区内船舶承运,水运经营者必须保证完成。

第十四条 船舶在航行、停泊、作业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水体,并不得停泊在水源取水口的禁泊区内。船舶航行产生的噪音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量值。船舶发生交通事故,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环保部门。水路交通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船舶污染的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港航监督机构对内河交通安全实施统一监督,对渡口(乡镇渡口、交通渡口、内部渡口)和乡镇船舶安全实施监督和业务指导。

县、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乡镇船舶及其渡口的安全管理负责,按照船舶、渡口的数量,应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员,对辖区内水上安全进行管理,对船员、渡工进行安全教育。

交通渡口的主管部门,内部渡口的办渡单位,对渡口的安全管理负责。

第十六条 船舶必须配备消防、救生等安全设备及通讯、卫生、环保设备。

船舶、排筏、设施及其人员应当具有合法有效的航行、作业证书和证件,航行、停泊、作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交通管制、交通安全标志的规定。船舶、排筏进出港应办理签证。

对无证船舶航行、作业应当扣留查处。

第十七条 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灭失,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登记手续。

船舶交易应当接受水路交通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无合法证件的船舶不得进入市场交易。

第十八条 船舶应当以保障自身安全和不危及其他船舶和排筏、设施、堤防安全的速度航行,不得违反航速限制。船舶、排筏停泊和作业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值班人员,不得妨碍其他船舶的正常航行和危及设施、堤防安全,不得停泊在涵闸警戒区内。

禁止船舶超载、超航区航行。禁止非载客船舶载客。禁止客船、旅游船客货混装和客船、渡船载客时装运危险物品。航道、船舶不具备夜航条件的,禁止夜间航行。

第十九条 船舶、排筏对交通安全、畅通造成严重危害的,港航监督机构可以采取必要措施紧急处置,费用和损失由船舶、排筏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承担。

第二十条 船舶设计、制造、维修必须符合船舶检验规范、规程、规定的技术标准。

第二十一条 未经水路交通管理机构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船舶、水上设施不得销售和使用。经检验合格的,应按规定签发相关的检验证书。

第二十二条 船舶、排筏、设施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以及运输服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水路交通规费。

水路交通管理机构负责水路交通规费的征收稽查工作。水路交通规费是用于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路交通管理机构予以处罚:

(一)违反第七条规定的,责令其改正,限期清除,恢复原状;拒不清除的,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清除,清除费用由违章单位或者个人承担。造成航道损坏的,应依法赔偿损失,并处以不超过航道损失40%的罚款。

(二)违反第十二条规定,未经水路交通管理机构批准而擅自进行客运及旅游航线营业的,责令其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下的罚款。未经批准擅自取消变更航线、停靠站点和班次的,责令其改正,并对拒不改正的,可处以1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十三条、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的,责令其改正,并处以1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逃避、拖欠水路交通规费的,责令其限期足额补缴,并按规定收取滞纳金。逾期不补缴的,除责令补缴所欠费款外,处欠缴费款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暂扣船舶证书和船员证件。

本条例未作处罚规定的违法行为,国家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水路交通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乱收费、乱罚款、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水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实施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